我的拉麵史

Halfman
Feb 7, 2023

--

Photo by Dovile Ramoskaite on Unsplash

前言

在台灣,也不知道是哪一年開始,流行起了吃日本拉麵這件事,日本的店家也像是淘金潮一樣雨後春筍般的在這插起了旗子,從古早時候老一輩的人們會說日本拉麵好鹹台灣人吃不習慣,到現在似乎吃拉麵是一件很潮的事情,甚至在台灣有了一個號稱拉麵宅、拉麵圈的小團體,他們自稱是麵圈的人,老實說我對裡面並不熟,但當然也是有朋友在裡面才得以略知一二。

在台北,一碗拉麵基本就叫價兩百多元,各式花樣加一加可以高達四五百元,這樣的價位在 20 年前,一般人可能一年都沒機會吃幾次;而在物價飆漲薪水沒漲多少的情況下,在都會區吃個便當都要一百塊,吃個簡餐兩三百跑不掉,如果想要你跟妹子約個會,沒多帶幾張小朋友是罩不住的,但這扯遠了…

總之,在現今的社會環境裡面吃碗拉麵好像就不是這麼奢侈的存在了,今天想來聊一下,我個人吃拉麵的歷史。

Photo by Jason Leung on Unsplash

早期

要談起拉麵其實有些不知從何講起,小時候喜歡吃麵的彈牙咬勁,後來知道了那是屬於麵條本身是以前手拉麵的類型;而在本篇就撇除這個部分,只針對所謂日式拉麵來談談。

大約 20 年前(2000年前後),家裡隔壁巷子開了一間號稱正宗日本拉麵的店家,我還記得那店名叫做「美野輪」,店主是名為美野輪政彥的道地日本人,據說也是一個老闆娘去日本求學和日本人結婚後一起來台灣生活的故事。

我還記得價位大約也是 100 元起,最高不超過 200 元,在當時一碗餛飩麵差不多 60 元、打工時薪差不多 75 元的時代,其實是高價位產品,而最有印象的幾樣產品大約是醬油拉麵、奶油拉麵以及日式涼麵,基本上他的高湯是用雞骨和大量蔬菜熬製,屬於清爽的類型,跟現在的主流濃厚豚骨啦、雞湯系啦、魚介等等是截然不同的方向,但當時我對於日本拉麵的了解幾乎是零,高湯加入醬油或是奶油的調味方式,對我是全新的嘗試,而日式涼麵使用的是蕎麥麵,沾麵式的吃法也是全新的體驗,對於沒事想吃個特別的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後面的十年間陸陸續續吃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品牌,有些是台灣自創品牌,有些是日本引進台灣,但吃這種所謂日式拉麵的頻率是少之又少。

Photo by miram Oh on Unsplash

日本初體驗

還記得是 2007 年吧!跟著一群同學朋友們買了一張大阪五天四夜機加酒,不含稅 7888 的價格以現在的來看完全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這算是嚴格來說人生第一次的出國旅遊,完全抱著是一個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但要說興奮,好像又不知道該興奮什麼,大概真的就是所謂菜雞吧!

「大家都說日本很好玩,但只有去過的人才知道多好玩。」

還記得那是一個沒有 iPhone 的時代,所有資訊只能用電腦上網查詢,不然大多數人倚靠的是那些厚重的旅遊書,所以大家都會去精挑細選買一兩本自己最信賴的旅遊書,還記得我以前最喜歡的是長空出版社的食玩買終極天書系列,抱著那本書就懞懂的跟著朋友出發飛往日本。

一到了日本一切都是新奇的,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跟著帶路的朋友倒還不至於不知所措,住的地點是道頓堀旁邊的華盛頓飯店(現在好像已經不在),一路上真的看到路邊到處是拉麵(原來大家謠傳日本人愛吃拉麵是真的!?),還記得很興奮的吃到第一碗拉麵是大名鼎鼎的金龍拉麵(想了解更多可以點進去看),當時覺得一碗日幣 600 元的價格根本是我身為窮學生在台灣一天的伙食費?但既然來了就別想太多了吧!豬骨湯底配上簡單的麵條,還有一堆配料(韭菜、泡菜、黑胡椒,甚至還有白飯)可以自己加到高興,雖然沒有點上叉燒倒也相當滿足,甚至回台灣前一晚還又半夜跑去又吃了一次,這也讓 金龍拉麵 成為日後我去難波一定會吃上一碗的原因。

但那趟後來時間有限行程又多,就沒有機會再吃到其他間拉麵,連隔壁的四天王都是後來才補起來的。

初來乍到日本東京

2008 or 09 年,也是一個機緣,朋友邀約了去一趟東京旅遊,這時候雖然還是菜但總有一點經驗,還記得造訪了當時紅極一時的池袋 無敵家拉麵 和上野 一蘭拉麵,當時印象非常深刻,無敵家拉麵一吃驚為天人原來這就是日本拉麵啊!? 但也就僅此而已,那依然只是一個好吃但不致於改變我平常飲食習慣的食物。

真正的刷新三觀打開視野

大概差不多 2011 年,也出來工作了一陣子,某一個外出開會的日子,開完會之後同事對著我和另一位小菜雞說:「你們吃拉麵嗎?要不要去附近吃一下?」,懵懂的兩人沒多問什麼就先跟著前輩的屁股。

還記得那是市民大道上面叫做「麵通屋」的店,一進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堆被簽了名的盤子,似乎都是些明星或是名人啊!跟著前輩點了一樣的麵加叉燒飯的 set,一吃真的驚為天人,麵好吃、飯好吃、叉燒更好吃,我一時真的找不到缺點,直接就是爽到不行。

「開竅的感覺不只是在唸書上,對於吃喝也是一樣的存在」
Photo by Emran Yousof on Unsplash

開始真正的拉麵探店

在那之後一路跟著前輩的指引與推薦,到處吃各種不同的拉麵,而2012~2018 這幾年剛好也算是台灣的日本拉麵戰國初期,不論是日本人來台開設或是台灣人赴日本學成回來開設,店家開設數量陸續增加,基本上在這段期間在台北市叫的出名號的日式拉麵店我應該都吃遍了。

中間也因為工作以及個人因素平均每年大約去日本兩次,到日本當地也是會試不少拉麵,但日本的變化太快,同時當地也不像當時的台北日式拉麵店家都集中在台北市,幾乎每次去只能吃個五間十間,但還是每次都會有很多新的感想以及收穫。

台灣日式拉麵的發酵

由於在台灣學習到正宗日式拉麵技術的師傅們也越來越多了,很多打著曾經待過某某拉麵的店家也慢慢的越來越多,一轉眼幾年已經到了新店家吃不完的情況,雖然說店家變多消費者的選擇也變多,但我個人認為真的有想把事情做好得很還是偏少,大多都是覺得在名店累的要死拿沒多少錢覺得被虧待想要自己開店賺更多,少數人是因為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實現,還有一堆吃裡扒外偷錢、偷湯、偷肉有的沒的事件屢見不鮮,最近幾年又加上疫情關係,已經很少在到處吃新的店。

愛店推薦

最後還是不免俗的來推薦一下我現在還是比較常會去吃的幾間店

  1. 拉麵公子
  2. 鷹流蘭丸
  3. 鷹流梓山(今年四月會收攤,到時候會刪掉)
  4. 鷹流和創
  5. 山嵐俺の道(墨魚味噌、細麵,山嵐體系肉都很優,細麵比一般麵討喜)
  6. 山嵐古亭、新埔(味噌小辣、細麵,因為味噌的小辣只有這兩間有)
  7. 鬼金棒沾麵本店(辣麻味噌沾麵)
  8. 勝王(手揉麵特別推,但一般的也不差)
  9. 特濃屋(沾麵、炸雞、黑蒜油拉麵、冷麵)

其他還有些好吃但是因為各種原因(距離、交通、排隊等等)太不常去就沒寫了,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試試看,有什麼有趣的或是心得也可以留言跟我分享。

--

--

Halfman

挑嘴不挑吃、對事不對人的半人生活紀錄